北 京 大 学 图 书 馆

通  讯

总第49期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三日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办公室编——

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校园卡工作顺利进行

馆际互借业务解决读者之需 不断扩大服务和提供各项优惠

博硕士毕业生应急接待处首月工作进展

中文电子期刊导航系统发布

光盘检索区改善微机配置,提高读者查询电子资源的效率

医学图书馆使用Unicorn系统

千方百计挖潜力 全心全意为读者
期刊阅览部旧馆改造期间保证读者服务的几项措施

50年前丢失图书重入馆藏

保安员拾金不昧

姑 苏 行
--中国图书馆学会2004年年会暨学会成立25周年纪念活动散记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二十五届年会
暨徽学与明清安徽典籍研究研讨会综述

克服临时困难 创造条件 全力提供服务

1562年版《圣经》被发现,古籍馆藏又增珍本

珍爱古籍,崇尚文明
--古籍部关于爱护古籍、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倡议书

编目期刊改号初战告捷,后续工程启动在即

系 统 部 简 讯

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校园卡工作顺利进行

  “国庆节”长假后一周,全体04级新生领到校园卡后,高高兴兴地到图书馆借书了。与此同时,全校师生共2万多人的换卡工作也在顺利进行。校园卡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全校很多单位参与,图书馆内也涉及几个部门。从上学期末开始,图书馆就和学校校园卡中心加强联系,进行协商,并落实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开学后,在馆领导的亲自部署下,相关部门及时沟通,密切配合,保证了校园卡在图书馆的顺利使用。图书馆是校园卡在全校首先投入使用的单位,因此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特别关注。到目前为止,图书馆的使用状况良好,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做了大量工作:
  系统部:所有新生的数据都由系统部负责,他们分别从学校教务部、研究生院和校园卡中心获取数据,并于学校发卡前批装成功,使新生领到卡即可来图书馆借书。系统部从暑假开始就进行了相关测试,开学后又在每一台对外服务的计算机上安装了读卡器和驱动程序,并对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由于图书馆和医学部、各院系分馆实现了共用同一系统联网借阅,系统部又帮助医学部和各分馆做了安装和培训,很快实现了学生在不同地点用校园卡借阅图书。系统部还安排了专人值班,及时解决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随时发现,随时解决,保证了一线借还书工作的顺利进行。
  流通阅览部:在全校师生集体发放校园卡之前,流通阅览部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配合系统部将相关程序安装到位;工作人员培训工作顺利完成;使用新卡后的相应变化提前传达到每位工作人员。例如,新生、教工和老师尽管都持校园卡,但有的可以直接借书,有的需要首先激活;又如,没有校园卡的读者和医学部的读者所持证件不同,工作人员要熟悉各类读者的情况,用不同的仪器读卡。熟悉情况后,部门要求工作人员认真解答不同的问题,尽量让读者问一次就能解决问题,尽量将问题解决在图书馆内,减少读者在图书馆和校园卡中心之间的往返。证卡办公室两位同志负责2万多人的换卡工作,他们提前把工作流程考虑周到,经馆领导同意,采用了个人持两证激活的方式,并通过校园卡中心、图书馆主页、馆内张贴等方式宣传校园卡的进展、实施情况。在最初换卡后的时间里,部门又根据读者流量大的实际情况,专门安排工作人员加入到激活换卡的工作中,让来换卡的读者能够很快办完手续。到目前为止,大约有7000左右(全部换卡人员的1/3)的读者已经顺利换卡。使用校园卡后挂失和补证工作全由学校校园卡中心负责,但学生在图书馆丢证的概率较大,为了及时找到丢证的读者,流通部将捡到校园卡集中到证卡管理室。除了将这些信息通知校园卡中心外,工作人员还在学校BBS上注册了帐号,在失物招领栏目中发布招领启事,所有发布过启事的证件已经全部被学生领走,得到了学生的称赞。
  信息咨询部等:在校园卡的实施过程中,保证全校师生能够正常借还书是工作的重点,但咨询的任务一点也不轻松。密码问题(校园卡有三个密码:消费密码、查询密码、图书馆密码,不同的密码要在不同的机器上修改)、如何激活问题、换卡后如何实现续借和预约、如何挂失和补证的问题、现在能否餐饮问题、如何申请灵通卡问题等等,与图书馆有关没关的问题都集中反映到日常的咨询工作当中。有的问题是我们事先没有考虑到的,再加上新生使用图书馆中的辅导,旧馆改造期间的变化等等,大量的咨询任务摆在工作人员面前。流通部积极和馆内其他部门特别是信息咨询部沟通、协商,并及时通报和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逐渐形成了保安部、流通阅览部、期刊阅览部、信息咨询部共同承担的咨询体系。很多读者的问题在一进图书馆大门的保安处或者总咨询台就得到了解决,良好的服务大大方便了读者。
  根据校园卡中心的总体规划和部署,我馆将于2005年3月实现全校师生全部使用校园卡进入图书馆和借还图书。届时,门禁系统的通道机将安装完毕,校园卡的其他功能将逐渐启动。所有的变化呼唤新的管理方式,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方便读者,将是图书馆面临的新课题。 (流通阅览部)


馆际互借业务解决读者之需 不断扩大服务和提供各项优惠

  馆际互借处作为向本校师生提供最终文献保障服务的重要业务部门,在图书馆旧馆改造期间,承担起了大量的文献保障任务。由于旧馆改造,部分书刊打捆不能提供利用,从而使我校师生大量的文献需求都转到了馆际互借处。为满足广大师生的文献需求,向读者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馆际互借处从10月份开始扩大了向国家图书馆的借书量,并增加了取还书的次数。现每月平均向国家图书馆的借书量达500余本。同时图书馆还加大了馆际互借的宣传力度,并拿出部分经费补贴师生的文献传递费用。
  在向我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之外,图书馆还作为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全国中心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全国文理中心,承担了向全国高校提供文献传递和保障服务的重要任务。
  2004年9月16日~11月14日,CASHL面向全国高校推广文献传递服务,并开展了文献传递服务优惠月活动。北大图书馆作为CASHL全国中心,在此期间共完成文献传递请求7000余件,满足率约为78%。
  2004年9月1日,CALIS文理中心文献传递服务正式启动,面向全国60余所高校提供文献传递服务。11月22日起,文理中心还联合CASHL向CASHL和文理中心的双重身份成员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的双重补贴,极大地促进了高校的文献需求和文献传递服务使用量。目前馆际互借处月均处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请求3000余件,为去年同期的4倍之多。馆际互借处将继续努力,并愿以丰富的馆藏、通达的馆际互借网络和优质高效的服务质量为广大读者提供文献保障服务!
  上述文献传递工作均由咨询部和期刊部共同分工完成。(咨询部、期刊部)

博硕士毕业生应急接待处首月工作进展

  2004年10月20日,图书馆为解决旧馆改造期间博硕士毕业生查找资料困难的问题,决定成立“博硕士毕业生应急接待处”,该接待处设立在图书馆总咨询台,负责支持和落实读者需求的部门包括咨询部、期刊部、流通部和办公室。
  成立应急接待处的公告一出,广大博硕士毕业生便争先恐后,接踵而至。他们每人手中都拿着写毕业论文所急需的图书、期刊或其他资料目录,而且数量极大。最多的一位是经济学院的博士生张秋雷,他一个人一次就拿来了280多条书目。希望应急接待处能帮他解决。由此可见,"博硕士毕业生应急接待处"的成立使广大焦虑中的博硕士毕业生看到了希望。
  对于每一位来访的博硕士毕业生,我们接待点的工作人员都以充分理解的心情,积极、热情地予以接待,想方设法,尽可能多地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杨治宜急需芝加哥大学1979年出版的On metaphor一书。经我们反复查找,除我们北大图书馆的闭架借书处,整个北京地区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竟然再没有一个图书馆收藏此书。于是我们便把查找的范围扩大到了北京以外。最后通过CALIS系统查得南开大学、华东师大和华南理工大学分别藏有此书。经与杨治宜同学商议,很快就由馆际互借组把她急需的有关章节请华东师范大学复制好后,传了过来。帮她解决了问题。
  当然,由于我们的“博硕士毕业生应急接待处”成立得比较匆忙,有些问题考虑得不够仔细周全,对此,我们对读者进行了悉心的解释,赢得了读者的理解。(咨询部、流通部、办公室、期刊部)

中文电子期刊导航系统发布

  北大图书馆目前正式订购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三个系统中的共计18000余种全文电子期刊,这些电子期刊一向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访问频率相当高。
  但是,北大图书馆到底能提供多少种中文全文电子期刊、这些电子期刊隶属于哪些学科、可以查询哪些年代范围?这些问题读者原来必须进入到各个电子期刊系统中去一一查询才能解决。为了方便用户了解图书馆的中文电子期刊馆藏,以及更快捷更便利地使用这些电子期刊,本学期在自动化部和CALIS的协助下正式发布了中文电子期刊导航,用户可以按照学科、按照期刊名称的拼音顺序快速和方便地查找期刊,并可以根据期刊名称直接进行查找。详情请见:http://162.105.138.23/reference_cn/reference.asp    (咨询部、CALIS、自动化部)

光盘检索区改善微机配置,提高读者查询电子资源的效率

  为了给读者提供更高效地查询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环境,本学期图书馆更换了一批读者用的检索用计算机,并由自动化部和咨询部共同筹划和实施,对这些计算机实现了一体化的微机管理--确保这些微机能够自动登录和自动更新维护等,方便了读者的使用并提高了读者的使用效率。同时在自动化部的协助下,光盘检索区正对旧有的读者用计算机进行升级维护、也将实现一体化的微机管理,届时读者将会有更好的电子资源服务环境。(自动化部、咨询部)

医学图书馆使用Unicorn系统

  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医学图书馆于2004年8-9月开通Unicorn系统流通模块,校本部、医学部的读者可以使用一个借书证在两校借阅文献。系统部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数据上载规则、上载试验(2次上载);系统现有参数重审、修改、调整;探索多馆系统运行模式下的参数设置、各馆之间操作关系;组织各部门梳理工作流程、整理工作规范、制定互操作规则、用户使用培训等等。在两馆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平稳、顺利地开通了流通、编目、采访、期刊模块。
系统进入实用后,需要在参数、权限等方面做相应的不断调整。我们也及时地与医学部、本馆各部门沟通,尽量满足用户的需求。                (系统部)

千方百计挖潜力 全心全意为读者
――期刊阅览部旧馆改造期间保证读者服务的几项措施

  旧馆改造工程施工期间,图书馆旧馆大库存放的文献需要全部迁出。为了尽可能降低由此给读者造成的损失,期刊阅览部千方百计挖掘潜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读者保留了部分急需的阅览服务。
  1.中文旧期刊阅览室迁入期刊阅览区照常服务
  由于许多教师、研究生及本科毕业生对于1949年以前的中文旧期刊的需求十分迫切,馆领导希望我们想方设法在旧馆改造期间能够提供服务。部门经过考虑,决定将原本准备打捆堆放的这部分文献,在新馆期刊阅览区开辟一块地方上架,提供借阅。为了节约地方,利用双面报架密集排架,即:每面报架摆放里外两层期刊,双面4层背靠背摆放,胡同间的距离也相对缩小。经过这样的"精打细算",全部旧期刊都能上架,同时,还可以将原来放在七层主库开架的一部分影印中文旧报也放上架。双层摆放,给工作人员取刊增加了难度,但却基本上满足了读者的查阅需求,对阅览区原有的布局也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由于是闭架借阅,要圈出一块相对封闭的范围。为了解决阅览座位紧张的问题,工作人员也想出一些"凑合"的办法,允许读者将影印报纸拿到"圈"外找座位阅读,同时在工作人员的临时柜台内挤放了两张小阅览桌备用。
就这样,除了打捆搬迁的那几天外,中文旧期刊阅览室一直正常开放,为读者提供服务。
  2.报纸和文艺期刊阅览室融入期刊阅览区分散服务
  由于一期工程腾空主库和南辅助库的需要,决定利用北辅助库的胡同空当和北面的阅览室作为部分报刊的临时堆放地。而419室是全校师生唯一的阅读报纸和文艺、休闲类期刊的处所,平时的读者流量很大。为了保证这块服务,根据现期报刊均为开架阅览的特点,我们决定将该阅览室"化整为零",融入期刊阅览区提供服务。在不影响阅览区整齐布局的前提下,将现报架和文艺现刊架相对集中,分别摆放在阅览区入口的两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选取期刊或报纸阅览,而不受阅览座位区域的限制。这样布局后,许多前来阅览学术性期刊的读者也会不经意地翻阅文艺性期刊,提高了期刊的利用率。当然,这无疑是增加了工作人员还架整架的工作量,但却能够基本满足读者的需求。看到读者能够像往常一样正常阅览,工作人员感到十分欣慰。
  3. 腾空东立面,期刊阅览区的中文过刊仍然完整地提供服务
  9月份刚开学,施工方提出,作为新馆阅览区组成部分的旧馆东立面也要纳入一期改造工程。东立面的改造工程原计划放在二期进行,改为一期进行,存放该处的馆藏文献的临时周转地点就成了问题。由于中文过刊是按刊名从新馆向东立面顺序排放,如果东立面的期刊打捆堆放,势必造成馆藏的中断。旧馆的中文过刊已经打捆堆放,由于年代较早,对读者的影响相对较小。而新馆的期刊部分停止阅览,将会给读者带来巨大影响。为此,经测算部门决定将东立面的中文过刊全部密集挤放到新馆区的过刊架上。
  东立面的馆藏量看似不多,但是要全部挤到新馆区上架,却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需要将新馆区过刊架上的期刊密集,从头到尾倒一遍架。就这样,最后还有几排架的期刊摆放不下。为此,我们又将已经密集过一次(为了给文艺现刊腾地方)的中文现刊架,再次向中厅地带密集,腾出最南面的一块地方,终于将东立面的过刊全部摆放上架。从而保证了读者对1990年以后中文过刊的正常查阅。
  眼下,新馆期刊阅览区的布局,用一句幽默、形象的比喻,已经变成了一个"大拼盘"。空间虽然显得有些拥挤,但是读者正常阅览,环境整齐有序,不明底细的人,还真看不出来我们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布局"呢。香港大学图书馆的副馆长Peter Sidorko先生来期刊阅览区考察时称赞说"这里真整洁",可以说是对我们辛勤努力的最好的评价和鼓励吧!(期刊阅览部)

50年前丢失图书重入馆藏

  11月28日,一本名为《极限论》的图书在丢失50多年后被归还给图书馆。原来这是我校54届毕业生王复宗先生托其学生归还的,书中还夹有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北京大学图书馆:
        我是北京大学1954届的毕业生。在校时,我曾借过一本《极限论》,但不慎丢失。当时,校图
      书馆人说:这本书有历史价值,让我以高价赔偿。
        离开母校后,我在我的一堆旧书中发现了《极限论》。由于没有机会去北大,这本书我保存至
      今。现在遇见一位在北大工作的同志,我特请她将《极限论》送还给母校图书馆。……
                                      一校友
                                     2004.11.30

  时间的推移也许可以改变一本书的使用价值,但这位老校友的母校情怀却始终不变,令人感动。 (办公室)

保安员拾金不昧

  11月15日,图书馆保安员晋勇在北配楼报告厅执勤时,捡到一个装有1万6千元现金的书包,经过查找,发现是经济学院在北配楼上课的学生丢失的,晋勇及时与失主取得了联系。当这位同学一分不差地取回自己丢失的现金时,感动万分,他所在班的班主任也打来电话,表示感谢。晋勇同志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值得学习和提倡。(保安部)

姑 苏 行
--中国图书馆学会2004年年会暨学会成立25周年纪念活动散记

  2004年7月23日至26日,中国图书馆学会2004年年会暨学会成立25周年纪念活动在素有天堂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图书馆学会、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承办。今年恰逢苏州市图书馆建馆90周年,故苏州市图书馆作为本届年会的协办单位。来自全国图书馆、澳门特别行政区、韩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国的千余名图书馆界代表欢聚一堂,共同回顾图书馆百年历程,并对图书馆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
  7月的苏州,酷热炙人,但七月流火仍难掩这座天堂名城的风姿绰约、秀美动人。刚刚送走了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各国贵宾,又迎来了全国图书馆界一年一度的盛会。
  24日上午,中国图书馆学会2004年年会暨学会成立25周年纪念活动的开幕式在苏州市会议中心大会堂隆重举行。开幕式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詹福瑞先生主持,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苏州市委副书记杜国玲、中国科技学会学术部部长马阳、文化部社文图司副司长刘小琴、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王慧芬、韩国图书馆协会代表团团长韩相完、美国华人图书馆协会执行理事长曾程双修以及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局长高福民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座。
周和平副部长首先致辞,高度概括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百年历史,指出现今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中国图书馆学会将在组织、协调、沟通等方面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随后,苏州市委副书记杜国玲致欢迎词,她代表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祝贺中国图书馆学会2004年年会在苏州召开。她指出,此次年会的召开,为苏州图书馆事业、文化事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也为其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一次宝贵的交流学习机会。图书馆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必将在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之后,韩国图书馆协会代表团团长韩相完、美国华人图书馆协会执行理事长曾程双修女士先后发言。最后,举行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2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颁奖仪式。在“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的评选当中,我馆肖珑副馆长主编的《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一书获著作类二等奖;戴龙基馆长、张其苏、蔡蓉华等主编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等获三等奖;李雄飞撰《缥缃盈栋,精本充牣--仁和朱氏结一庐藏书研究》获论文类三等奖。期刊部副主任别立谦和李雄飞作为获奖者代表出席了本届年会。
  24日下午,在苏州市图书馆报告厅、多功能厅里举行了多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王余光教授作了题为“阅读文化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的报告,指出阅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知识水平、涵养与情操的综合体现,它也是一种塑造个人心智的力量。而图书馆正是读书人的居所,也是构建阅读文化的基石。他呼吁,地区图书馆应成为该地区居民的家,图书馆界应加强对阅读的研究和阅读文化的构建。
  之后,万方数据公司吴广印总工程师作了题为“万方数据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的报告,介绍了万方数据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以及资源系统镜像软件、资源发布系统、服务系统、个性化服务、个人信息中心、我的个人图书馆、专题网络资源采集系统和RMS开发工具,语言简练,深入浅出,实用精彩。北京龙戴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帆介绍了CALIS组织LexisNexis集团的采购情况、LexisNexis数据库、中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和趋势。
  最后,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作了题为“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思考”的报告,指出数字图书馆建设,资源是基础,服务是核心。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将所有的文献都数字化,数字化的资源也未必都是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必须从知识构成的角度来进行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最后他指出,建立数字图书馆的目标是: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
  整个下午的报告精彩纷呈。期间,代表们也就某些问题进行提问与探讨,整个报告充满着沟通、交流的和谐、热烈气氛。
  25日上午,中国图书馆学会2004年年会分为8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第一分会场主题为“百年图书馆精神的魅力”;第二分会场主题为“新世纪的图书馆员”;第三分会场主题为“国际视野下的图书馆员职业伦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第四分会场主题为“图书馆与学习型社会”;第五分会场主题为“数字图书馆研究”;第六分会场主题为“文献资源建设研究”;第七分会场主题为“信息咨询服务研究”;第八分会场主题为“中文图书采访信息互动与供应链资源整合”。各主旨演讲全面而精粹,专题论坛发言热烈,场面火爆,学术氛围浓厚。
  25日下午,在苏州市图书馆报告厅、多功能厅里举行了中国图书馆学会2004年年会暨学会成立25周年纪念活动的闭幕式,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徐引篪主持,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詹福瑞、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副局长陆凯、学会副理事长吴慰慈、孙蓓欣、学会秘书处秘书长汤更生和苏州市图书馆馆长邱冠华在主席台就座。
  闭幕式之前,播放了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特别摄制的《前辈寄语》纪录片,邀请图书馆界的四位前辈任继愈、彭斐章、于光远和周文骏,对中国图书馆事业提出了寄语和展望。闭幕式开始由学会副理事长吴慰慈宣布年会获奖论文名单并颁发证书,宣布论文组织奖获得者名单并颁奖。詹福瑞副理事长向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苏州市图书馆宣读感谢状。汤更生秘书长宣布明年年会在广西桂林召开,主题是“以人为本,服务创新”。最后,由孙蓓欣副理事长正式宣布,中国图书馆学会2004年年会暨学会成立25周年纪念活动圆满结束,明年桂林再见!(李雄飞)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二十五届年会
暨徽学与明清安徽典籍研究研讨会综述

  2004年9月17日至21日,“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二十五届年会暨徽学与明清安徽典籍研究研讨会”在安徽省会合肥和黄山市太平湖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30多位历史文献研究专家莅临本次会议。
  今年的年会以“徽学与明清安徽典籍”为主要论题,因此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和安徽大学联合主办,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和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承办。开幕式在极具现代感的安徽大学逸夫图书馆隆重举行,由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陆勤毅教授和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周少川教授主持。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教授和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周国林会长分别代表东道主及学会致辞,原安徽省人大副主任、为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德高望重的魏心一老前辈亦出席会议并讲话。
  在上午的大会交流中,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朱万曙教授介绍了徽学中心对徽学及安徽典籍的研究情况。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的诸伟奇教授介绍了历年来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的情况,尤其是在领导机构的设置和基金的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明显成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教授结合自己编纂《朱子全书》的体会,肯定了安徽省在古籍整理工作上的高瞻远瞩,高度评价了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要领导者魏心一老前辈所作出的卓越贡献。通过大会交流,与会代表对安徽省多年来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成绩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以安徽大学为基地的徽学研究也做了充分的肯定。
  会议的下半段是在黄山市太平湖进行的,18日和19日进行了两天的分组讨论和大会交流。分组讨论是以论题为单位组织的:第一组的论题是“徽学与典籍文献”,代表们主要围绕以下五个问题展开讨论:(1)徽学与典籍文献的关系;(2)文书档案和典籍的关系;(3)谱牒在徽学研究中的应用;(4)徽州民族问题;(5)关于徽学的定位问题。第二组的论题是“明清时期安徽典籍研究”,笔者参加了该组的讨论,宣读的论文题目是《泾川朱氏及其家谱、藏书楼》。应与会代表要求,笔者还介绍了我馆古籍的收藏情况。本组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对著名典籍的多方位的讨论;(2)对以往被忽略的典籍的讨论;(3)用新方法、新视角对徽学典籍所进行的研究。第三组的论题是“历史文献学与学科构建”,这也是历届年会的保留论题。分组讨论中,各组的气氛都十分活跃、热烈,争论也十分激烈。
  会议期间,还进行了学会领导班子、理事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周国林会长连任。理事会确定了明年年会在大连召开,主题“历史文献学研究”和“辽宁及大连古代古代典籍与人物研究”。
  会议闭幕式由学会秘书长顾志华教授主持。仓修良副会长作了学术总结,肯定了本次年会论题集中、会风良好,保持了本学会勇于学术争鸣的优秀传统,鼓励年轻人踏实钻研,敢于向权威挑战。周国林会长随后作了会议总结,并代表学会感谢本次年会的主办、承办单位安徽大学、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和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出色的组织工作。与会代表就此告别,并相约明年大连再聚首。(李雄飞)

克服临时困难 创造条件 全力提供服务

  开学以来,旧馆施工形成的临时格局,给流通部带来很大的变化。很多同志因此改变了工作时间,调换了工作岗位。除极少数岗位以外,绝大多数同志由原来正常班的作息时间改为两班倒(8:00-15:00,15:00-22:00)。变化了的工作时间给大伙带来很多困难,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同志,午休没有了,吃不好饭……,家远的同志还增加了晚班后路上的安全问题。所有换了岗位的同志都要重新熟悉工作,适应新岗位的要求。不少岗位增加了工作量,倒班小组还增加了交接等等问题。这种情况下,全部门空前团结,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帮助,知难而进,在很短的时间里适应了新的作息时间、新的工作环境和新的岗位要求,很多工作做得十分出色。
  旧馆施工期间,读者用书受到很大限制。这本是预料中的矛盾,馆里也早打了招呼有安排,然而即使这样,遇到查着而不能借的书,还是有人不理解,当面不说网上说。流通部身处一线,首当其冲。很多同志不计较这些,体谅读者的心情,正确对待 - 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竭尽全力提供服务,做好工作。回答问题十分耐心,对急用而已封存的旧馆书,尽一切可能找线索,不厌其烦:查遍所有馆址查校内藏书单位,查过校内查国图,还要查清华、查人大……,同时,加大了整架查架力度,保证上百万册架上书排架准确有序,使书目记录和藏书情况基本相符,检索有效。对还回来的书,及时上架;入藏的新书,及时收登,尽早流通,使之可借可阅。这两项工作每天有多少做多少,书再多人再累当天任务一定当天完成,绝不留到第二天。全部门各个环节加强联系,有情况有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不推诿,不拖拉,不敷衍。同志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困难的情况下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
  困难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探索新形势新情况下的工作规律,全力以赴做好文献管理工作和读者服务工作,使特殊阶段的工作做出水平和成绩! (流通阅览部)

1562年版《圣经》被发现,古籍馆藏又增珍本

  2004年11月17日,古籍部沈乃文、刘大军两位老师亲临编目部,代表古籍部郑重签收1562年版西文善本《圣经》一部,我馆西文善本馆藏再添珍稀版本。
  据了解,此前我馆收藏的西文善本中以十六世纪出版的3种为最早,含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1533年和1572年两种版本,因此,这部《圣经》在我馆可位列第二。
  那么,这部《圣经》是如何被发现的,又是如何传入我国的呢?
  2002年6月中旬,编目部林明老师收到100多册西文旧书,按照我馆西文文献以1901年为界,早者为古籍的原则,把一些西文古籍区分出来。整理中,发现一本外形与众不同的书!据林明老师观察:“该书保存十分完好,皮革封面,仅缺损书扣,装潢精美,凹压图案文字,清晰可辨。封面图案是中世纪武士手提人头,封底是武士用斧头砍杀一老者。书内有一彩色插图,彩色似为手绘,有书后索引(无页码),书内有一些手写的墨水笔迹,虽褪色,但仍可辨,”他马上意识到,此书非比寻常!根据林明老师多年的工作经验,18世纪及其以后出版的西文书,皮革封面装帧极少见,而且,此书从纸张材质、印刷字体上看,也比18世纪出版物显得更古老。于是,林明老师找出放大镜,小心检视,发现这是一部拉丁文《圣经》,题名页下方“M.D.LXII”几个罗马数字!为谨慎起见,林明老师对照罗马字母表进行了认真核对,同时在封面上又见到压凹数字1565,认定这部《圣经》出版年为1562年。
  由于是拉丁文本,网上又找不到记录,做原始编目有一定困难,把这本书被林明老师小心收起,直至今年11月,给方志彤赠19世纪近代图书编目时,觉得此书的分编不能再耽搁了。于是取出,经过一字字地记录,形成一条完整的原始书目记录(只有出版地待考)。可以送交古籍部入藏了。
  林明老师指出:“《圣经》的出版年代相当于我国明代嘉靖年间,当时外国传教士已开始在我国进行传教活动,这本书是否为来华传教士留下?又或是中国人出国访求得来?如何能完好地保留到现在?这些疑问都有待于有关专家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  (编目部 姜发敏)

珍爱古籍,崇尚文明
--古籍部关于爱护古籍、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倡议书

  今年九月九日,我校"十佳"青年教师、艺术系教授朱青生先生致函我馆古籍部,对我们的阅览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虽仅百字之简,但言辞恳切,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对文明的尊重与景仰跃然于字里行间,令人感动。现将全文抄录如下:
      敬启者:
        北大(图书馆)古籍部乃中国文脉之一端,令海内外心向往之。在工作中,我发现同仁有用圆
      珠笔、水笔做笔记者,见泛黄古书处沾染之险,心中惕惕。特此购来活动铅笔一盒,奉献贵部柜台
      之上,任学者取用。并恳请作出规定,在古籍部里不用任何可能造成不可逆沾染之工具。
        拳拳之意,恰与君同。
                        颂
        秋安!
                                    朱青生谨上
                                  二ΟΟ四年九月九日

  朱先生所言在工作中发现同仁有用圆珠笔、水笔做笔记者,实则是在我们古籍部阅览室中亲见的部分读者所为。作为一名搞艺术的学者,朱先生对文化有着独特的理解。在海外留学多年的经历,也让他得以亲眼目睹外国人对自己文化遗产的态度。从某种角度来说,对自己本国文化遗产的珍视与热爱,是每一个公民所应具有的、最起码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情愫,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但是这种厚重的文化积淀,在我们这所人文渊薮的百年名校中,在我们部分被视为天之骄子的精英身上却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也许朱先生不知,不允许使用水笔,是我们古籍阅览室早就列入读者须知的一项规定,而且这个须知已被制成展板般大小,就挂在阅览室一进门最显眼的地方。我们古籍部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削好十几支铅笔,放在柜台的笔筒中,供忘记带铅笔的老师和同学们使用。但即便如此,我们每天还是会发现有人使用水笔进行抄写。每当此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会十分礼貌地提醒,大多数读者也能给予支持与理解,及时更换圆珠笔或者铅笔。但总是有个别读者对工作人员善意提醒表示不理解、反感,甚至白眼以对,态度傲慢无理;有的则阳奉阴违,工作人员提醒时收起水笔,工作人员走后或不注意时,就又拿起水笔,照写不误,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古籍阅览室一直是以接待高学历同学和教师为主的,但有些读者的所作所为,与他们的身份很不相符,与他们所读的圣贤之书更是格格不入。一边接受和聆听着文明的熏陶和宣教,一边又在做着不文明的事,这是对文明的一种亵渎。在这方面,日本学者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我们接待过许多日本学者,都是事先准备好若干支削好的铅笔,或者自动铅笔,从来不用我们去提醒用笔的规矩,甚至连圆珠笔都不使用。这种对古籍的珍爱,对文化的尊重,已经转化成一种附着在习惯上的文明。
  古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载体,除了传播文化、启迪心智的作用之外,还是国家珍贵的文物。在此,我们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珍爱古籍,崇尚文明!阅读古籍时要用铅笔进行抄写,坚决不用水笔和圆珠笔,作一个文明的读书人。
在此,我们也向朱青生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李雄飞)

编目期刊改号初战告捷,后续工程启动在即

  2003年12月在反复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我馆全面启动了馆藏期刊的改号工程。编目部承担了我馆期刊改号的重任。到今年11月,在编目部全体人员的艰苦努力和期刊部的通力合作下,一、二期工程告捷,战果卓著:一期工程改西文刊号3,809种,打印期刊号检签62,542个;二期工程改西文刊号6,445种,打印期刊号检签95,386个;为2,340种无机读目录的小语种期刊进行了原始机读数据编目。期刊一、二期工程共计改号12,594种、157,928册。
  在过去的一年里,编目部全体成员为按期完成西文期刊改号工作,分工协作,团结奋战,克服了脏、重、苦的困难,以高度的工作热情,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期刊记录进行了严谨的分类标引,使期刊变以往按字顺排架为按中图法分类体系排架,对大约30%以上有前后继承关系的刊物进行了继承关系的理清,分析追踪,比单种刊给号付出了更多时间花了更多的精力。为我馆期刊按学科分类分排架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如今,编目部再接再厉,又承担了工程量更大的三、四期工程:中文现刊、中文过刊、以及日文、俄文刊等的改号。预计三期工程将于12月初启动,届时,我部全体人员定会一如既往,不断总结经验,克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争取为我馆期刊改号整体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名号。 (编目部 姜发敏)

系 统 部 简 讯

  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部门内部又划分了若干工作小组,每个小组有三到四名成员,而每个成员又可能“身兼数职”。回顾前一段时间的工作成果,可谓是硕果累累:
  1.主页部分
  系统部除了每月对主页访问进行统计以外,每半年对其日志进行综合分析一次。目前,已经完成对北大图书馆主页2004年1月到8月的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点击率 半年点击总数 82,824,265
  平均每天点击率 170,220
浏览页面数 浏览页面总数 13,385,375
  平均每天浏览页数 27,444
  平均每位访问者浏览页面数 7
访问量 访问总量 4,234,761
  平均每天访问量 12,541
  平均每次访问停留的时间 8分55秒
访问者 不同访问者的数量(注) 1,463,570
  只有一次访问本主页的访问者 1,117,517
  多次访问本主页的访问者 1,156,053

  2.一卡通应用 (见本期第一版相关报道)
  3.关于外采查重系统
  自上学期末开始,系统部一直帮助采访部联络公司进行“外采查重系统”的开发,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提出系统需求,并负责从Unicorn系统中卸出需查重的记录。经过多次的讨论和改进,"外采查重系统"的初步开发已基本完成。随后,系统部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操作培训,并协助其进行软件安装和测试。该产品已于10月底由采访部开始试用,主要功能受到肯定和好评,部分需要改进的地方将继续进行。
  4.医学图书馆使用系统 (见本期第二版相关报道)
  5.分馆异地借还
  由于应用Unicorn系统的分馆增多,经常出现'异地还书'(A馆借阅的文献,归还到B馆)现象。本学期我们与分馆办一起重新整理、明确了异地还书的操作流程,要求本馆和分馆都要按照操作规则做,以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6.学位论文部分
  2003年学位论文全文加工工作已经完成。其中,数字加工部累计加工全文2399篇,自动化部转换99篇。截止2004年12月我馆已有学位论文书目数据22011条,全文数据7422条,且全部对外发布。读者从OPAC查询处就可以检索学位论文数据,并直接链到学位论文全文发布系统,更加丰富了馆藏,方便了读者。
  7.服务器及硬件组部分
  该组的成果非常显著:
  A.贝尔斯坦化学资料数据库的安装、试用、正式发布,9月安装成功,随后又更新了2次数据和1次服务器, 到目前为止正式学校用户数9个,试用学校数29个。该数据库包括贝尔斯坦有机化学资料库及盖莫林无机化学资料库,含有七百多万个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资料和一千多万个化学反应资料以及两千万有机物性质和相关文献,内容相当丰富。
  B.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近期服务器发布版本升级,数据下载,现在已经达到近900万条全文记录。数据库管理端软件升级;能够达到全文数据可以自动断点续传;服务器外带存储有两次硬件更换,不影响读者服务(使用临时域名)顺利更换;配合咨询部进行成员馆权限开通、统计数据的整理;合作的服务器托管、华北地区的镜像服务器的管理;
  C.新装中国历代石刻光盘数据库和"法律法规数据库"
  D.和咨询部、相关公司人员对PQDD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宏数据库的升级; 配合CALIS的开发人员,进行文理中心和CASHL的馆际互借服务器的管理端的修改
  E.《人民日报》网络版数据库的测试

  F.内部网服务器顺利更新,由于原来的内部网服务PC硬盘坏,更换新的机器,同时顺利移植发布系统和数据。
  G.负责工作人员和咨询部检索大厅今年更换两批微机,经过两年的更换,现在我馆的大多数部门已经达到主流机型配置,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相关应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同时今年又增加了学生用检索大厅机器,使得学生查询数据库的环境得到改善。同时我们正在和咨询部一起进行权限、集中管理的测试,为明年阳光大厅实现做铺垫。

  与经济学院及经济研究中初步建立了拍摄他们举办北大讲座录相的关系。
(系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