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士钊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笔名栏柯山人、青桐、秋桐、孤桐、无卯。湖南长沙人。著名学者、法学家、政治家。章士钊幼读私塾,曾入童子师,1902年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1903年任上海《苏报》编辑,宣扬反满革命。“《苏报》案”后主编《国民日日报》,继续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同年与黄兴等组建秘密革命团体华兴会。1904年,密谋刺杀广西巡抚王之春未遂,身份暴露,被捕入狱,同年底出狱,1905年初东渡日本,入东京正则学校学习英文,同时在实践女校讲授古汉语。1908年赴英,入爱丁堡大学攻读政法,兼修逻辑。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回国,任《民立报》主笔,后创办《独立周报》。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任江苏讨袁军秘书长,失败后逃往日本。1914年在日本创办《甲寅》杂志,提倡共和,反对袁世凯。1916年回国,任两广护国军秘书长。同年,黎元洪出任总统,章留居北京,任国会议员,并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逻辑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馆长)。1918年任护法军政府秘书厅厅长,后任南北和议南方代表。1921年赴欧洲考察政治,1922年归国,任北京国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1924年,出任段祺瑞临时政府司法总长,次年兼教育总长,不久因学生运动辞去教育总长,任执政府秘书长。1926年,段祺瑞执政府垮台,出走天津,发行《甲寅》周刊,反对白话文。1928年因受到国民政府的通缉,再度游历欧洲,在德国哥廷根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1930年应张学良之邀任沈阳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1931年任东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九一八”事变后回上海,出任律师,1933年为陈独秀辩护,轰动一时。1934年任上海法政学院院长。1936年,任冀察法制委员会主席。抗战全面爆发后,留居上海租界,后经香港到重庆,任国民政府国民参议员。1948年,当选为立法委员。1949年,任南京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代表,谈判破裂后留居北平。同年九月,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后任第二届、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第二、三届代表,第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曾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1973年5月,带病到香港探视亲属,同年7月1日在香港病逝,享年九十二岁。

  在语言学方面,章士钊用西方语法研究中国古文,认为研究语法主要有词法和句法两部分,一切句子都包括主格和宾辞,分析句子首先要找出主格和宾辞,“非名词无以为主格,非动词无以为宾辞”,根据词的构成将动词、名词、副词和接续词分为单字词和合字词,合字词中又分为双字同义词、双字相待词、连字词和缀字词。所著《中等国文典》被认为“最能说得清浅宜人,读起来几乎有点文学风趣。”

  在政治思想方面,留学英国期间受英国19世纪自由主义和英国式的社会政治进化道路的影响,鼓吹英国式的政党政治,主张出版自由、财产自由和人身自由。二次革命失败后,系统提出主张中国民主政治平稳有序发展的“调和立国论”。“调和立国论”包括政力向背论、调和立国论和政本论。政力向背论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内部都有向心力和离心力两个作用相反的力,一个社会对于离心力,应当使它能够在法律范围内活动,让人们有正当而合法的渠道表达、实现自己的意见、希望、利益,这样才能化解矛盾,使对现存制度、秩序不满的人不至于在法律之外寻求实现自己的利益。调和立国论则根据政力向背论提出立国应当充分调和各方面的意见、希望、利害和情感,使国人的聪明才智得以迸发,情感、利害得以融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极端的革命,使和平的进化成为可能。政本论则主张,国家政治要想在向心力和离心力平衡的轨道上运转,要实现调和立国,就要除掉“好同恶异”的习性,树立为政之本在于“有容”的观念,强调自由、平和、秩序的真正保障,不仅在于多数人的决定权,更在于少数人的反对权。第二次游历欧洲后,章士钊抛弃自己的“政党政治论”和“调和立国论”,主张“以农立国”,认为中国文化是以“礼”和“农”为核心的农业文化,西方文化是以“利”为核心的工业文化。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高明,必须坚持这个传统,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必须回到“以农立国”的道路。他的“以农立国”方案包括:经济上,放弃工业化,重新回到自给自足的“传统社会主义”,以村为单位实行“农村自治”;政治上,废弃代议制,实行职业自治制;思想文化上,反对新文化运动,主张新旧调和,规复礼教。

  主要著作有:《长沙章氏存稿》、《中等国文典》、《初等国文典》、《甲寅杂志存稿》、《柳文指要》、《逻辑指要》,有《章士钊全集》。

  “北大名师” 有章士钊的图文资料。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