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中国传统史学名著导读”第八讲举行,赵冬梅导读《文献通考》

11月13日下午,北京大学阅读文化节“中国传统史学名著导读”系列讲座第八讲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冬梅以“在空前断裂中追寻延续性:马氏父子与《文献通考》”为题,结合宋元鼎革的时代背景,系统讲述这部制度史巨著的编纂逻辑、结构特征与史学旨趣。讲座吸引百余名师生报名现场聆听,现场反响热烈。


1.jpg

赵冬梅作讲座


赵冬梅从宋元之际的历史变局切入,指出蒙古入主中原不仅带来政权更迭,更引发制度、文化与士大夫群体结构的深层断裂。在此背景下,马廷鸾、马端临父子编纂《文献通考》,旨在重建制度脉络,其重要性在于于“断裂”中辨析制度文明的延续性。赵冬梅指出,这部典章制度巨著以制度为线索贯通三千年历史,体现了鲜明的经世关怀与文化自觉。


2.jpg

讲座现场


《文献通考》全书共分二十四门,达三百四十八卷,约四百七十万字,内容涵盖田赋、选举、职官、兵刑、礼乐等诸多方面,堪称中国传统典章制度的渊薮。结合文本实例,赵冬梅重点解析了马端临提出的“三重文本叙述法”:一曰“文”,即依据经史、会要等可信史料进行叙事;二曰“献”,辑录历代臣僚奏疏与学者评论;三曰“考”(或“按”),在材料整合基础上提出作者的分析与判断。她以《兵考三》唐代部分为例,具体展示马端临如何整合《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文献,并通过“考”完成制度史的分析框架。

在阐释马端临的史学理念时,赵冬梅引用《文献通考·自序》指出,马端临将历史划分为“理乱兴衰”与“典章经制”两类,认为前者“代有不同”,而后者“层累相因”,强调制度文明跨越朝代、具有连续性。正如孔子所言:“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文献通考》不仅继承了杜佑《通典》的学术传统,也在宋元鼎革的时代背景下回应制度史研究的时代需求。

在讲述马氏父子生平与著述动机时,赵冬梅尤为动情。她提到马廷鸾在南宋灭亡前归隐乡里,其子马端临虽入元后出任学官,却以《文献通考》寄托文化存续的理想。她特别引述马廷鸾为南宋琴师汪元亮《湖山类稿》所作题跋,描绘了遗民在亡国之际的沉痛与坚守,指出《文献通考》正是马氏父子在家国巨变的历史关头,为文化传承而完成的著作。

在互动环节,在场师生围绕《文献通考》的门类设置、北宋制度变迁的延续性、马氏父子的生命历程等问题踊跃提问。赵冬梅逐一回应,并鼓励同学深入阅读原典,从制度史的角度理解中国传统文明的结构特点。


3.png

现场听众提问


“中国传统史学名著导读”系列讲座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历史学系联合主办,旨在通过系统解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史学经典,提升师生文史素养与思辨能力,已在校园内形成良好反响。本系列讲座被纳入北京大学干部选修课程。

 

主讲人简介: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曾任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邀主讲人。致力于宋代制度、政治文化和历史人物传记的研究、写作和传播,主要著作有《赵宋:如是我见》《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大宋之变,1063-1086》《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武道彷徨:历史上的武举和武学》《司马光和他的时代》《千秋是非话寇准》,译著《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

 

撰稿:王张津怡、任珂静、金鑫

摄影:林启雯、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