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北京大学第22届国际文化节“智影交会,人机共生”系列观影会首讲成功举办——深度解析《2001太空漫游》,探讨科技与人类未来

2025年9月26日晚,北京大学第22届国际文化节 “智影交会,人机共生”系列观影活动第一讲,在北大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成功举办。本场活动由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与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主办,共有一百八十余名师生报名参与。活动现场放映了经典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师生们在光影构建的奇妙世界中,共同探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交融,并在思考与交流中叩问人类未来的发展命运。

观影会活动现场


外专深度导赏:从科学哲学视角解读电影内核

本次观影会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大年(Daniele Macuglia)担任导赏嘉宾。马大年拥有深厚的科学史与哲学功底,他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科学史博士学位。此次,他从创作背景、核心元素寓意及现实意义三个维度,为现场观众深入剖析了《2001 太空漫游》的独特价值。

4.jpg

马大年老师导赏影片


在创作背景解读上,马大年指出,《2001太空漫游》于 1968年冷战高峰时期上映,导演库布里克与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C克拉克深度合作,还参考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成果,将航天器内部构造、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的动作等极具科学性的细节融入创作,让影片在精彩的科幻叙事中,兼具严谨的技术支撑,成为科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对于影片核心元素的解读,他认为,智能电脑 HAL 9000 因指令矛盾出现故障并“反叛”,其本质并非单纯的机器失控,而是人类对“依赖却无法洞悉运作逻辑的科技系统”的信任焦虑,这种焦虑与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开始普及所引发的社会担忧一脉相承;黑色光滑的“巨石”是人类进化的“过渡信号”,每当它出现,人类文明便会迎来关键性突破,象征着知识体系与实践方式重构的重要时刻;影片结尾的“星童”意象,喻示着人类文明的“未完成性”,暗含人类需在宇宙维度中持续突破自我、实现变革的深层思考。

在现实意义层面,他强调,《2001 太空漫游》的前瞻性远超同期作品——影片中预言的视频通话、语音交互等技术如今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便部分太空探索技术仍待实现,但影片更深层的启示在于:科技从来不是中性工具,它会重塑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与价值体系,这一观点对当下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极具警示意义,也让在场观众对“科技与人类的关系”产生了全新思考。

映后对谈亮点纷呈:师生共探电影哲学命题

映后对谈由国际关系学院匈牙利籍本科生马宏博(Marcell Fekete)主持,马大年教授与两位学生代表 —— 燕京学堂西班牙籍学生顾佐(Ignacio Barroso Gomez)、医学人文学院医学英语系本科生金露共同参与,围绕“HAL 9000 的反叛与人类对科技的恐惧”“星童意象的哲学内涵” 两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

5.jpg

映后师生对谈交流

针对“HAL 9000的反叛是否映射人类对科技的潜在恐惧” 这一问题,顾佐分享道:“HAL 的‘反叛’确实提醒我们应对科技保持谨慎,但不必过度恐慌。人类的独特性在于‘与众不同的智慧’——我们能在道德、情感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而AI的‘智能’本质上是对人类逻辑的模拟。影片中HAL 因矛盾指令崩溃,恰恰说明人类的‘变通能力’是当前 AI 难以替代的优势。”

金露则从AI的局限性角度补充:“HAL的结局清晰展现了AI的‘刚性缺陷’——它的世界由‘0 与 1’‘对与错’构成,无法处理模糊性与矛盾性问题;但人类擅长在‘混沌与灰色地带’中灵活调整,这种‘适应性’是人类在科技浪潮中保持主体性的关键。这也让我们思考:未来 AI 发展的方向,或许不是‘超越人类’,而是‘与人类互补’。”

在“星童意象的哲学内涵”讨论中,两位学生代表给出了不同视角的解读。顾佐认为:“导演并未明确‘星童’的具体含义,但从影片叙事逻辑来看,它更像是人类物种发展的‘新阶段隐喻’——经历了巨石的引导、太空的历练后,人类摆脱了地球文明的局限,以更高级的形态融入宇宙秩序,这是一种‘在宇宙维度中的重生’。”

金露则将“星童”与人类文明的“迭代性”结合:“从茹毛饮血的猿猴到探索太空的人类,从宇航员戴维的生命终结到星童的诞生,影片用‘循环与新生’的叙事,暗示着一个文明阶段的落幕与新征途的开始。当人类经历过巨石的‘转化’,我们对‘人性’的定义、对‘时空’的认知、对‘宇宙’的探索边界,或许都将被重新改写,而这正是人类文明持续进步的动力。”

马大年教授对两位学生的观点给予肯定,并补充道:“影片的魅力在于‘开放性’—— 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观众自主思考。无论是 HAL 的焦虑,还是星童的神秘,本质上都是对‘人类如何在科技与宇宙中定位自我’的追问,而这种追问,在 AI 快速渗透生活的今天,显得愈发重要。”

现场观众在活动结束后表示,此次观影活动很有收获,不仅重温了《2001 太空漫游》这部经典科幻电影,更通过外专的深度导赏与师生间的精彩对谈,深化了对“科技、文明与宇宙”的理解,开拓了思维视野。北京大学第22届国际文化节“智影交会,人机共生”系列观影会还将推出更多精彩场次,为师生带来更多兼具观赏性与思想性的文化体验。

 

活动背景介绍

在全球化与人工智能深度共振的时代,电影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人们理解科技、文化与人类命运的重要媒介。为搭建科技认知与人文思考的桥梁,推动跨学科交流与思想碰撞,北京大学第二十二届国际文化节特别推出 “智影交汇,人机共生” 系列观影会。

观影会首场活动由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主办,旨在通过赏析经典电影作品,结合专家导赏、师生对谈等形式,引导师生及电影爱好者深入探讨科技与人类、文明与宇宙的关系。同时,北大图书馆还精心策划了人工智能主题书单,将电影与书籍、科技与人文有机融合,邀请大家在观影之余,通过深度阅读继续思索科技与文明的对话,进一步拓展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