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中国传统史学名著导读”第六讲举行,张帆导读《读通鉴论》

9月25日下午,北京大学阅读文化节“中国传统史学名著导读”系列讲座第六讲在图书馆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帆作题为《思想家眼中的历史——<读通鉴论>》的专题报告,带领师生深入解读这部明清之际的史学经典。讲座吸引了180余名师生报名参加,现场气氛热烈

1.jpg

张帆作讲座


讲座伊始,张帆从王夫之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切入,勾勒出这位明清易代大儒在动荡年代中坚守学术理想的形象。据统计,王夫之著作约100种、近800万字,传世74种,卷帙浩繁。张帆指出,王夫之在“贫无书籍纸笔”的艰苦条件下仍坚持著述,完成《读通鉴论》等大量著作,其学术毅力与思想独立性令人敬佩。

《读通鉴论》共30卷,评论自秦至五代的史事,是王夫之晚年的代表作。张帆指出,这部著作既不是单纯的史事评点,也不同于一般的史论随笔,而是一部集历史分析、哲学思考与经世关怀于一体的思想性著作。王夫之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和敏锐的问题意识,从具体史实中总结制度变迁与治国理政的规律,并上升到对人性、道德与文明发展的深层反思

2.jpg

讲座现场


在分析王夫之的历史观时,张帆强调其思想的多重面向。一方面,他是儒家正统的坚守者,推崇朱子理学,反对佛老异端,强调纲常伦理;另一方面,他又展现出鲜明的历史演进眼光,反对盲目复古,主张务实通变。这种守正与开新的特质,使其史学思想在明清学术转型中独树一帜。在史学方法上,王夫之注重设身易地地理解历史人物及其行为。张帆以王夫之对唐肃宗灵武即位的评论为例,说明他如何在批评肃宗违背君臣父子大伦的同时,又肯定这一举动对平定叛乱、延续唐祚的现实作用,呈现出价值立场与历史情境的双重考量。

张帆还结合顾炎武、黄宗羲等人进行比较。他指出,顾炎武注重经世致用,黄宗羲以制度批判著称,而王夫之则通过系统的历史哲学建构和深刻的人性观察,为清初思想界开辟了不同的学术维度。张帆同时提醒,王夫之的史论也存在一定局限,既反映了时代局限,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新审视与反思的空间。

3.jpg

现场听众提问


在交流环节,现场听众就王夫之的民族观、史学方法以及与当下研究的关联等问题积极提问张帆一一回应,强调阅读《读通鉴论》不能仅停留在历史结论本身,更应体会其中蕴含的文明关怀与历史命运思考。他指出,这种立足历史又超越历史的思维方式,对于今天的人文学术研究仍有重要启发意义

4.jpg

讲座结束后,张帆与部分现场观众合影


中国传统史学名著导读系列讲座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历史学系联合主办,旨在通过系统解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史学经典,提升师生文史素养与思辨能力,已在校园内形成良好反响。本系列讲座被纳入北京大学干部选修课程。

 

主讲人简介:

张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主要从事元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等方面研究,代表作有《元代宰相制度研究》《中国古代简史》《辽夏金元史》(合著)、《元代文化史》(合著)、《元典章》(合作点校),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摄影:莫依凝、宋庆生

撰稿:谷占阳